雲端科技 改變您我的生活

根據《Forbes富比士》去年初出版的“改變做生意的三大趨勢: 手機、社群與雲端(Three trends that change business: Mobile, Social and Cloud) ,手機、社群與雲端的使用,可有效促進員工內部溝通,使溝通更有效率、更迅速的搜尋資料、並有效服務以滿足客戶需求。

資策會FIND團隊和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化服務價值鏈研究與推動計畫」最新調查結果推估,台灣持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族群共計約有707萬人,到今年(2013)第2季為止,台灣持有智慧型手機人口達609萬人,比去年同期297萬人,成長1倍以上。因為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智慧型裝置快速成長,愈來愈多民眾習慣透過智慧型裝置使用簡訊軟體、下載行動優惠券、登入臉書(facebook)、瀏覽電子雜誌、看YouTube影片等,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平台顯然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然而,相較於社群網站的高使用率,很多對雲端服務的概念,還停留在網頁=雲端的誤解。

事實上,雲端服務正一點一滴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什麼是雲端運算? 什麼又是雲端服務?

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對雲端的定義為:「雲端運算是一種模式,能方便且隨需求應變地透過連網存取廣大的共享運算資源(如網路、伺服器、儲存、應用程式、服務等),並可透過最少的管理工作及服務供應者互動,快速提供各項服務。」

NIST提出的定義中,也進一步說明雲端運算的四種佈署模式、三類服務模式、以及五項重大特徵以及一般特性,其整體架構如下圖:

 111  

 一、  重點特徵

 依據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美國國家技術標準局)所定義的內容,雲端運算有五大重點特徵:

 1. 隨需應變自助服務(On-demand Self-service)

消費者可依據使用需求自行使用雲端服務,不需再透過雲端供應者與之互動。

  2. 網路使用無所不在(Broad Network Access)

網路使用無所不在,亦即雲端供應者服務可隨時在網路取用,且使用者端無論大小,均可透過標準機制使用網路。

  3. 共享資源池(Resouce Pooling)

資源彙整讓雲端供應者透過多租戶模式(Multi-tenancy)服務消費者,依據消費者要求,來指派或重新指派實體及虛擬資源,在所在地獨立性的概念下,消費者通常不知道所有資源確切位置,只可能掌握國家、州或資料中心等大範圍區域地點。其中資源包括儲存、處理、記憶、網路頻寬和虛擬機等。

  4. 快速重新佈署靈活度(Rapid Elasticity)

彈性亦即能因應需求彈性且快速調整資源規模大小,對消費者而言,所提供的這種能力似乎是無限的,可以在任何時間被購買任何數量。

  5. 服務可計算(Measured Service)

計算服務量測中,雲端服務各層次均由雲端供應者掌控與監管,這對於計費、存取控制、資源優化、處理能力規畫及其他工作相當重要,確保資源使用可被監測、被控制和被報告,為供應者和消費者雙方提供透明化服務使用資訊。

 

 二、服務模式 根據NIST定義,雲端服務架構可依服務類型指標劃分為基礎架構、平台以及應用三大層次,分別為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以及軟體即服務(SaaS)。所謂服務類型是指雲端運算能為使用者提供什麼樣的服務,而透過這樣的服務能讓使用者獲得哪些資源,以及用戶如何運用這樣的服務。分別介紹如下:

 222  

 

 1. 基礎架構層(IaaS),即「基礎架構即服務」,是虛擬化後的硬體資源和相關管理功能的集合,透過虛擬化技術將運算、儲存和網路等資源抽象化,實現內部流程自動化和資源管理優化,進而向外部提供動態、靈活的基礎架構服務。此層的消費者使用處理能力、儲存空間、網路元件或中介軟體等「基礎運算資源」,還能掌控作業系統、儲存空間、已部署的應用程式及防火牆、負載平衡器等,但並不掌控雲端的底層架構,而是直接享用IaaS帶來的便利服務。

 2. 平台層(PaaS),即「平台即服務」,為雲端應用提供了開發、運行、管理和監控的環境,可說是優化的「雲端中介軟體」,優良的平台層設計可滿足雲端在擴充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此層的消費者可透過平台供應商提供的程式開發工具來將自身應用建構於雲端架構之上,雖能掌控運作應用程式的環境(也擁有主機部分掌控權),但不掌控作業系統、硬體或運作網絡基礎架構。

 3. 應用層(SaaS),即「軟體即服務」,是軟體的集合,這些應用架構於基礎架構層提供的資源以及平台層提供的環境之上,並透過網路交付給用戶。此層提供的應用可讓其使用者透過多元連網裝置(端)取用服務,僅需打開瀏覽器或連網介面即可,不再需要擔心軟體的安裝與升級,也不必一次買下軟體授權,而是根據實際使用情況來付費。而對應用開發者來說,他們可以進行軟體部署和升級,不需管理或控制底層的雲端架構,例如網路、伺服器、作業系統、儲存等。

 

三、部署模型 雲端運算按照供應商和使用者所屬關係可分為四大類,即公用雲、私有雲、社群雲和混合雲。分別說明如下:

 333  

 圖 雲端運算部署模型 資料來源:NIST

 

 1. 私有雲(Private Cloud):雲基礎設施專為組織而運作,這可能是由組織本身或第三方管理者就地部署(On premise)或遠端部署(Off premise)。其中,私有雲除具備公用雲環境的彈性優點,還能因網路與使用者受到特殊限制,且資料與程序皆在組織內部管理,較不受網路頻寬、安全疑慮、與法規限制等影響,讓雲端供應者及使用者更能掌控雲端基礎架構並改善安全與彈性。

 2. 社群雲(Community Cloud):雲基礎設施由眾多利益相仿的組織掌控及使用,社群成員可共同使用雲端資料及應用程式,他們擁有共同的關注問題,例如特定任務、安全要求、政策和合規性考量等。可能由組織或第三方管理,且可以就地部署與遠端部署。

 3. 公用雲(Public Cloud):雲基礎設施提供給一般大眾或一個大產業集團,由銷售雲服務的組織所擁有,除彈性之外,又能具備成本效益。其中「公用」一詞並不代表絕對的「免費」,但也可能代表免費或相當廉價,另外「公用」並不表示使用者資料可供任何人查看,雲供應者通常會對使用者實施使用存取控制機制。

 4. 混合雲(Hybrid Cloud):雲基礎設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組成的雲(私有、社群或公用),此種雲維持單一實體,但是藉由標準或專有技術聯繫在一起,使資料和應用程序具可移植性。 此類這個模式中,使用者通常將非企業關鍵資訊外包,並在公用雲上處理,但同時掌控企業內部機敏服務及資料。

(資料來源: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創研所)

 台灣雲端趨勢的機會與危機

去年台灣TED x TaipeiChange所舉辦的TED x Talks,說明台灣的雲端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雲端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張善政認為面對雲端時代,我們該思考的不再是生產與販售硬體的「產值」,而是軟體與服務所產生的「價值」。

 

(Retrieved from YouTube: TEDxTalks - 張善政:台灣雲端計算的迷思與挑戰)

翟本喬認為,現在大多數的企業,對於雲端的思維,其實和雲端本身的「特徵」背道而馳。雲端應該要是能夠個人化、隨時存取、共享資源、擁有彈性架構,以及依照使用量付費。擺脫掉硬體的思維,從軟體、服務的建置出發,才能真正把企業搬上雲端。

 

(Retrieved from YouTube: TEDxTalks - 翟本喬:要上雲端,先換腦袋)

GSSCloud在未來的每一周,將提供給您一篇最新的雲端產業動態、市場趨勢、成功企業經驗分享文章。我們期望和您一同關注產業動態、未來科技趨勢,並透過雲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推動企業內部溝通、管理客戶關係,成為企業持續成長的動能。

  

如果您有任何想法或建議,也請您和我們分享、討論。 謝謝!

對了,我們也有粉絲團,歡迎加入 -

GSSCloud粉絲團: 「GSSCloud 瘋雲區

叡揚資訊LinkedIn

 

arrow
arrow

    GSSCloud瘋雲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